top of page

想家的100種方式#3 道歉

  • Writer: Cindy Kometo
    Cindy Kometo
  • Aug 8, 2021
  • 3 min read

你的固執善良嗎?

如果是

也許那是一種倔強

(五月天邏輯)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開始不認同父母的意見

開始質疑他們的想法

開始想要捍衛自己的邏輯


我和我的姊姊相差3歲

當年升上國中的她

常常和媽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

而當時媽媽最常掛在嘴邊的

「你是不是青春期啊?」

一種平凡到很另類的

侮辱年輕人的問答

就像對40後半的女人來說

「你更年期喔?」

或者對情緒暴躁的女人說

「你生理期喔?」

同樣地雷般的問候


在正直青春期的孩子面前

直白的描述他正在青春期

所以如何如何

簡直比在中世紀歐洲被抹黑成女巫

還令人頭皮發麻


不過當時還在小學的我

對那個階段

能夠仗著青春期三個字

對父母為所欲為(?

直言不諱的行為

有種莫名的嚮往

常常有樣學樣的跟著姊姊

講一些無理的要求

或者做出很白目的行為

讓媽媽曾經在一次對姐姐動怒後

順道對著我吼

「你也青春期啊?」

得到那句話的我

當下竟然有點開心

在比起內褲上出現月經

或是胸部隆起前

我竟然先得到了來自母親認證的青春期標章


扯遠了


也許子女的自我意識的塑造

就是從那時開始吧

但真正痛苦的

其實是有自我意識後的生活

從反抗自己的原生價值

到模仿同儕

而後脫離同儕

再而重塑自我

以及最後的原生價值的反思

這漫長的過程

是一個人的成り立ち

(成長/成立的意思)


我自己覺得

不論哪個階段

都蠻痛苦的

因為要不斷的推翻

或者否定一路培養起來的常識


而且最終沒有正確答案

全端看你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高中到大學的七年

我幾乎可以說是和母親半分隔的狀態

出自某些神秘的原因

高中三年是和父親同住

上下學所有情緒波動的見證者

也多半是爸爸擔任

現在回頭來看

才意識到

那段少了「母親」存在的形塑過程

似乎大大影響了我現在的性格


與母親的關係是親暱的

並沒有所謂分離產生的交惡

(要是她看到這段一定又會嘆息自己缺乏陪伴然後畫蛇添足的道歉)

只是就像平行宇宙一樣

我們因為分離所產生習慣的不同

那造就我第一次與原生價值的分隔


記得某一次我試圖說服母親自己的看法

而她面不改色的無視我

使我氣的說出

「你很固執!」

此時平常不怎麼使用邏輯攻勢的母親

竟然說出

「你一直試圖說服我,代表妳也很固執」

郁莘受到了邏輯攻擊,傷害顯著

到了26歲仍記得這個媲美龜派氣功的一句話


至於大學時

形塑自己的過程

應該是最快樂的

會遇見很酷的同儕

會吸收到很新奇的想法

會感受到自己的改變

無論外貌或內在


直到畢業那年

在通識課程

視覺與文化的反思

我才認知到

什麼是由內而外的改變

所謂的

相由心生


我想一個人真正開始固化自己

是從有了批判思考的意識之後


能夠接受資訊

並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判斷是非

再用旁觀的邏輯

評斷自己的邏輯是否中立

最後考慮當下的環境與關係

來確立是否該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一次次自我審視就是意識的養成吧


離開家

轉眼已經8年

自己一個人的生活

的確經歷了如同日本插畫家描繪的

孤寂 自在 快樂 徬徨

不過我最享受的

是建立起新的習慣

新的思考邏輯

而這些所謂的「新」

是相對於原生家庭的「新」

用英文比喻就是比較接近renewal 吧

英文的re真好用


每週末固定和爸媽視訊

可能是網路的收訊不良

造成偶爾感覺到話題的

辻褄合わない

(和服左右合不起來的意思,

中文可以對應牛頭不對馬嘴)


不過

也有可能是

生活兩地

所分隔的

不只有地方

還有思想

還有那些積少成多

堵在口中沒有說出來的反抗


因為談吐的時間短了

也就不想浪費在固執上

成了大人

我們的固執都隱藏在心中吧

笑著點頭

或者如日本女孩一般

毫無感情的長嘆へー

才是最好的對應吧


包不住執意的時候

不小心爭鋒相對的時候

還是能默默低頭

道歉的我

是真的長大了

還是只是為了成為一個理想大人

去做的秀呢




Comentarios


  • facebook

©2020 by Go Big or Go Hom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