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aggie's Plan》幸福了,然後呢?

  • Writer: Cindy Kometo
    Cindy Kometo
  • Apr 18, 2020
  • 5 min read

《Maggie's Plan,2015》台灣翻譯《NY單身日記》

由Rebecca Miller編寫和執導,描述一個於紐約某所大學任職的Maggie想要藉由大學同學Guy捐贈的精子人工受孕,然而在過程中與任職同所大學的已婚客座教授John擦出火花,進而與John的太太Georgette發展成一個看似穩定卻又隨時會分崩離析的奇怪三角關係。




電影的序幕


每部電影,開頭的前五分鐘是最重要的。

它必須能吸住觀眾的注意力,並引入接下來即將發生事件的契機,並且為這部片定下一個基調。最高等級的電影,大概是在開頭已經暗示了結局。一個成功的例子:《Up 天外奇蹟》卡爾爺爺與愛麗奶奶相愛的故事。

《Maggie's Plan》的開場很簡單,由Maggie和摯友Tony在週日農夫市場採購的對話,透露出Maggie的人生規劃,和她所困擾的事情。



《Maggie's Plan》開場的幾個畫面帶出了


1.Maggie善良的個性


畫面:一個女孩,為了幫助陌生人過馬路,而延後自己的行程。

(呼應電影中後段,她與John結婚後,Maggie漸漸失去自己生活步調)


2.她看待他人總是以正向的角度


對白:Maggie提及精子捐贈者Guy的工作時,不抱任何偏見。

(造就劇末John婚後仍與前妻聯絡,Maggie也不會生氣,而是認為他們更加適合彼此)

然而這個善解人意的性格其實也是Maggie的tragic flaw,造成她無法持續任何一段關係。


3.Maggie的目標-孩子

畫面:一見到好友Tony的孩子,熱切的關心和親吻額頭。

(帶出她因為想要孩子選擇人工受孕,而促成之後與Guy的接觸)


4.Maggie無法持久的戀愛關係

對白:Maggie向Tony表達自己過去的戀情都不到半年。


劇中大概出現了兩次以上,藉由不同劇中人對Maggie提出「What do you want?」

Maggie將懷孕與愛情分開,卻又被愛情搞的灰頭土臉,甚至為了孩子而妥協於一個不快樂的婚姻。

但仔細想想,Maggie要的東西從一開始就很明確,她只是想要一個孩子。所以當她終於有空閑和女兒泡澡時,那個滿足的笑容也就說明了一切。


當男女主角在一起,幸福了,然後呢?


這部電影花費最多時間描寫的,不是兩人愛的有多轟轟烈烈,而是在那絢爛的愛火後,空中所留下,令人討厭的灰燼和煙硝味。如果相愛的兩人,關係持續了一段時間,勢必會殘留些短時間內無法切割的牽絆,而浪漫愛情電影又總是盲目的美好,拋下惡妻與善良的外遇對象遠走高飛live happily forever的情節數之不盡。實際上,撇開愛情,養育孩子的責任關係,兩人住的房子,或是財產等零歲到不行卻又扎扎實實與生活相伴的事務,才是真正造成問題的原因。


很多浪漫電影常常有「我愛你,沒有什麼問題是我們不能解決的」。

這部片似乎在證明這種台詞,完全是幹話。



試著自行注射精子的Maggie



別出心裁與俗不可耐的矛盾大對決


在看這部片時,好幾次被他的剪接和運鏡方式激怒,一些不明所以的PAN(為了說明兩位主角今後約會地點而刻意的左至右搖鏡),沒有拍到『發生的事件』卻使用演員表情的鏡頭(在醃黃瓜店與Guy談論捐贈精子時,突然加入Maggie擔心健康報告被風吹散的表情),要不是後來有一顆「撿東西時不小心碰到手」的俗濫鏡頭,觀眾根本不會理解 Maggie上一顆鏡頭在驚訝什麼。


還有電影前半部刻意拍到的小人物,很懷疑他們入鏡的必要性,不但沒有替故事情節加分,甚至有點模糊焦點。當劇本特地給綠葉台詞時,我認為那些台詞應該要具備推動情節的使命。

雖然我之前也常被老師念「不要認為每件事都必須有意義,有時候無心插柳柳成蔭。」

不過,我就是喜歡像《Ferris Bueller's Day Off 翹課天才》那樣,每個小人物其實都牽動著主軸的劇本。只能說喜好不同,沒有正確答案。

P.S John Hughes導演真的很擅長這種手法。看看小鬼當家跟翹課天才!


俗套歸俗套,Rebecca Millers還是有厲害的地方,像是捕捉角色們的生活習慣和情節設計。

影像表達最困難的就是,如何用畫面而非台詞表示人物關係,Rebecca設計的角色很精美,觀眾可以從生活軌跡看見角色立體性,而不是落落長的旁白或直白的對話。

舉例:

如果劇本寫,Maggie和Tony兩人很要好,攝影師一定會滿頭霧水。

但Rebecca用Tony和Maggie互相哈氣已確認有沒有口臭這樣的小細節,來表示他們的友好程度,讓我們很快可以從「動作」知道兩個角色的關係。

除了善於利用動作描繪角色外,為了牽起關係的契機也很自然,沒有牽強感。

是個很好的劇本寫作參考範本。





乍看之下是失婚愛情故事,其實開頭就暗示「命運」的電影。


我總覺得其實男主角是捐贈精子的Guy,而非John,因為在酸黃瓜店時Guy與Maggie的對白,以及兩人在家捐出精子前,對於為什麼不把喜愛的事物當工作提出的各自觀點。彷彿告訴觀眾,真正命中註定的人,一直在Maggie眼前,只是她執著於自己的計畫,而錯過機會,狼狽的繞了遠路。

Guy對待Maggie的方式,總是愛的很隱晦,從第一次聽見Maggie稱讚自己做的黃瓜是此生最美味時而心動,到後來看見Lily(Maggie的小孩),即使心中暗自察覺自己才是生父,也只是以一罐酸黃瓜做為祝福,他成全Maggie想要的生活,並且以她為優先。這個角色幾乎可以說是一面Maggie的鏡像。

如同Maggie父母曾經相愛後分開,又再次於同學會燃起火花,而生下Maggie。劇中的人物也不斷呼應著這個小故事,Maggie和Guy,因為捐精而認識,後來又因為小孩而重新有牽絆,John和Georgette,歷經外遇,卻發現彼此才是最熟悉的人。註定一起的,總會相聚。

講白話一點就是『曾經失去,才會懂的珍惜』,用一段外遇故事來證明真愛存在,物極必反的論證。




說實話這部片使我看下去的契機是Bill Hader,看見推著嬰兒車抱怨著生活可愛家庭主夫扮相的Bill真的很難抗拒!加上有飾演Maggie的Greta Gerwig,和有點古怪又可愛的背景音樂,下意識的直接為這部片加三十分。Greta Gerwig在這部片中的造型一直害我有《紐約哈哈哈 Frances Ha》續集的錯覺,不過Maggie性格更加天真且對人生有規劃,不像Frances那樣被生活牽著鼻子走。


*出現Maya Rudolph時我笑歪,她好常和Bill當夫妻!



演員陣容豪華之外,劇本中偶爾幾次自我吐槽也很好笑。

開頭Tony推著兒子的娃娃車,兒子目測大概三歲,然而當電影中段Maggie推著Lily的娃娃車時(代表至少過了一年,而且照Lily的樣子來看,至少也2歲了!),Tony的兒子『依舊』坐娃娃車!Maggie就忍不住吐槽

『Does he ever walk?你兒子有走過路嗎?』完全點到觀眾心中的疑問。

在查詢相關資料時,才發現原來導演Rebecca Millers和《Phantom Thread 霓裳魅影》的Daniel Day-Lewis是夫妻,而她父親正是——現代戲劇大師Arthur Miller!!!

大學時關於推銷員之死和人民公敵的回憶浮現,劇本解析被當好幾次,現在卻喜歡上分析電影,真是不可思議。


《Maggie's Plan》推薦在有點涼的雨天,一邊喝黑咖啡一邊欣賞。





這是Maggie在等待Guy“基因”時,用手機播放的曲子。

Dandy Livingstone原唱,後來於1979年英國樂團The Specials翻唱而爆紅,這個樂團發跡1977年,融合2 Tone和Ska曲風(2 Tone是指融合牙買加節奏和龐克音樂的風格,Ska則是加勒比海周圍的Calypso音樂與爵士藍調的合體)

The Specials也是mod族的一員。Two-toned也算是他們定義的,因為樂團打破當時的觀念,成員有白人和黑人兩種tone。




呼應著Maggie人生的歌詞


Stop messing around

Better think of your Future

Time you straighten right out

Creating problems in town


Rudy

A message to you, Rudy

A message to you


Stop fooling around

Time you straighten right out

Better think of your future

Else you're wind up in jail


Rudy

A message to you, Rudy

A message to you


Stop messing around

Better think of your Future

Time you straighten right out

Creating problems in town


Comments


  • facebook

©2020 by Go Big or Go Home.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